《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1500字)

mayi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一览:

梁思成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读后感

读后感之《梁思成谈建筑》篇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所选专业即建筑要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还要知道对新中国建设起巨大作用的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所以,在图书馆寻找书籍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分析中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建筑,在中国古代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但是中国古人却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而西方则不同,西方人一直视建筑当成艺术之母。在古老的中国,建筑主要是以木制建筑为主,然而存留下来的木制建

筑却了了无几,非常出名的中国古代木质建筑代表为“山西省应县木塔”,这座木塔可谓是历经风雨而不倒。梁思成先生在提到该木塔时,尤其提到了中国木质建筑特有的一个结构——斗拱。通过查询资料得知,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了木梁又使屋檐伸出得远一些。它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特有的结构,一直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为止的木建筑还有当年的原型。梁思成先生认为:若是想系统的了解中国建筑,就要好好的研究中国的建筑史。中国的建筑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的高超,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尤其是古代帝王家的建筑,那种帝王的气派与恢宏更加显露无疑。 中国建筑是一种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它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其次,我再谈谈梁思成先生对我们这些从事土建行业人的一些建议的感受。 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又“土”又“木”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代名词。但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做到“博”而“精”,我所说的“博”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们可以从两个要求的角度去培养自己。一个方面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的,建立“外围基础”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要求,可以对于文学、艺术的各方面进行一些业余的学习,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性灵。而对于“精”,就是“专”,但这里的“专”不代表钻牛角尖。我们要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并不是死记硬背,并且作为工科类专业,我们还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从书本中走出去,最后以实践经验为本再回归于课本中来,以丰富自身的能力。梁思成先生对建筑认识的独特眼光以及对我们年轻人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感受极深。

《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为什么是中国读后感1500字) 第1张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读后感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多原因, 1.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有十分坚强的领导引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逐步发展。通过经济改革入手,中国改进了激励机制,提高了集体和个人的福利。 2.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也积极的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鼓励、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前进。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6。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国际合作加强。 7 正确的指导方针和领导 8 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9 我国资源的丰富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资政育人,方能传千秋,该书以大量的历史资料,真实地描绘了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准确的解读了我们党成功的根本原因。正是我们党的正确引领,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和强大,该书从解放前到当今社会,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育,从国内到国外,从百姓民生到重大事件,以“以故事讲思想”的方式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历史和人民是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伴随着共和国走过63载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它的91华诞。90多年来,世界见证了一个东方红色国度的蔚然崛起;90多年来年,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复兴之路;90多年来,世界见证了华夏古国重新挑起人类文明进步的脊梁!特别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为什么能从一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跃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民心,把中国建设的如此昌盛、繁荣富强?《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作了最好的回答。

该书为我们全面揭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一幅展示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凝集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长卷。最让人难已忘怀的不单是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揭秘或是对革命激情的宣扬,更是其中揭示的历史规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每一个问题都生动回答了书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每一个解答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道路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同时也签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正视历史、剖析自我,勇于同腐败乱纪的行为作斗争,最终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建立了人民政权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伊始,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果断采取了“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的措施挽救了中国经济,收拾好了国民党所留下来的烂摊子。由于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错误,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受到人民的支持。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整个中国为之震动,世界也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深表怀疑,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圆了华夏儿女的百年梦想。在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为新中国的发展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一个个新成就,如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令世界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在书的结尾,作者客观点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新世纪下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方式、社会和谐、党建等方面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经过《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学习,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使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深知重担依然在肩,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坚信,经历过徘徊,探索,前进,奋进中的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的克服种种困难,跨越种种障碍,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经过《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学习,我明白了壮志雄心,报效祖国。我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感受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我学会了如何去活着,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去做好人。读完而意义深刻的党历史,然而党的思想和具体的实践却永远学不完,做不完,接下来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党服务。

经过《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跟党走的决心。91年的千辛万苦造就了中国共产党91年的悠悠历史。91年了,她依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巍然不动。那脊梁或许失落过,但从未放弃过;那脊梁或许倒下过,但从未被击败过。大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终于造就了属于这个脊梁的荣耀,创造了属于中国的成功!

《为什么马克思能在中国成功》的读后感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它在国际上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下摘录一些最近几年西方国家对马克思思想的评价。

1999年10月,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荣登榜首。评选后该公司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到了2005年7月,他们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中,又开展了一项题为“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的票数远远超过休谟、康德、柏拉图等人,而荣登榜首。栏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说:“马克思登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就此发表评论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其它任何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德国《明镜》周刊2005年作过一次民调,结果显示:2/3的东德人、56%的西德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好的思想,只是迄今为止实施得较差”。2005年8月22日,《明镜》周刊刊登题为《多数德国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当该周刊记者问到不来梅大学劳动和经济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希克尔和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诺尔特,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现在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尔回答说:“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这两位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改变了世界。”并且说:“在21世纪初,我们需要象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分析资本主义的形势。”

1998年5月13至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会议主题是: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法国《人道报》是这样报道的:“今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这次会议将再次使历史沸腾起来。”

法国《星期四事件》报用“《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华诞,谁来吹生日腊烛——马克思老爹后继有人”为题进行报道。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认为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二、三、四名。文章指出:“在今天的西欧和美国,以大学生和非专业为对象的关于马克思的书一直销量稳定,而且这方面的新书还在不断问世。”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梅格纳德?德赛在最近出版的新书《马克思的报复》、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指出:“马克思遭到了误解,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他应当得到更多的承认”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杜梅尼尔和列维说:“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是理解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最好办法。”

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可以说,即使在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也有很高的地位!尤其在经历过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重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去寻找解决方案。

二、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球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效果又怎么样呢?

很遗憾,与在思想领域的崇高影响力不同,在社会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获得大的成功,尤其在它的诞生地:西方。

18世纪后,西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社会繁荣,导致大量的新思想诞生。马克思主义也是在那个背景下诞生的。

但是,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是一回事,能不能被社会接受,能不能在社会上付诸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战乱让西方世界的工人阶级产生觉醒,欧洲大地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人运动,包括“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以及“共产国际”运动,他们都试图在欧洲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西方社会开始经济腾飞,马克思期盼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并没有发生,反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大量涌现,西方国家政府也开始注重调节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矛盾逐渐缩小,工人运动的基础逐渐丧失。

于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方世界逐步失败。

在其他地区:

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国家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到了1990年以后,随着冷战结束、苏东巨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指导思想首先在苏联和东欧国家被解除,至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整个欧洲宣告失败。

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在西方世界失败了,但马克思的某些具体思想还是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和实施。如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的资本主义”体系就把马克思提出的诸如“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社会失业保障制”制度加以立法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分化。

目前,坚持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中国,越南,古巴以及少量拉美国家。在这其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几个国家正在积极模仿中国,进行变革。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全世界的现状。应该说,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在全球并不成功。

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它诞生的本土不能获得成功,却在中国意外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三、 中西方不同的的思维土壤

一棵树要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首先必须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有些土壤适合这些树种,有些适合另外一些。

同样,一种社会学上的理论要在社会上进行成功的实践,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土壤。这个“土壤”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施也是一样,必须找到与它相适应的思维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近年来,西方国家四处强行推销“西方民主制度”,结果把许多国家推进了混乱的境地,不少国家甚至出现战火和分裂,其中的原因同样是因为“西方民主”这棵树苗,并不适合当地的思维土壤。

可见,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是“西方民主”这类的思想,都不是“普世价值”,都需要合适的土壤来接纳它!

那么,中国和西方的思维土壤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教育等等因素的作用,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文字。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和载体,使用不同文字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

西方人使用的拼音文字偏向符号化、抽象化,它锻炼了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拼音文字传递的信息精确、细致,导致西方人思维具有精确化、微观化的特点。

而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本身有图形特征,让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形象化、感性化;汉字本身具有空间信息,使用汉字必须注重上下文的语境,这就造就了中国人思维中“注重关联、注重整体、偏向宏观”的特点

这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土壤”:

中国思维注重整体和宏观,注重关联,西方思维注重局部和微观,注重分割和解析。

正是这种“土壤”差异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失败和在中国的成功!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养成了“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自我认知,在思维上形成“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习惯,这种思维土壤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明显是相抵触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新学说在欧洲大陆诞生后,人们一度感到很新鲜,但却很难从根本上去接受它,因此,在欧洲大地,能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少数。这就是“思维土壤”的问题。

随着战后西方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矛盾逐渐缩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大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却成功了呢?因为中国拥有接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土壤。

深入研究后,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本身就像是“中国的学说”!

我们继续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思想更象一种“中国学说”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

哲学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方面: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更像是中国的学说,因此他们更适合中国的思维土壤:

马克思的哲学更象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以下两大差别:

在研究对象方面:西方传统哲学重点研究“人”,“自然”,“心灵”等问题的“本身”,并且越来越细节;中国哲学则注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注重“本体”,一个注重“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传统哲学强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考方向是单向的,希望找到绝对的、唯一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强调辩证思维,强调关联、转化。

简单说就是:一个强调“只有一个正确”,一个强调“两者都有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来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认为万物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影响。

马克思哲学中“对立统一” “螺旋式上升”等观点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物极必反、阴阳转化”等学说有相通之处。

总之,马克思的哲学,是在研究“关联”问题,采用“都有道理”的辨证思想,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像是中国哲学。

马克思的经济学更接近于中国人对经济的观点

西方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高度重视商业行为,他们把“经济”当作一个极端重要的社会现象,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加以研究,并且越来越细,形成一个体系。西方经济学注重保护个人财产,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中国历来把经济行为置于整个社会运行之中的角度去观察,认为经济行为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强调政府的绝对管控。

在这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和中国人的经济观点接近:它把经济活动置于整个社会的层面进行观察,综合分析政治、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阶级的划分,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强调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而不是放任,它揭示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危害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更加接近于中国传统的经济观。

马克思的政治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

传统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强调保护个人权利,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局部重于整体,至少是局部和整体同等重要”,因此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围绕保护个人权利这个核心。

中国社会的传统是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西方社会存在两个阶级,不加限制地“保护个人权利”实际上是在保护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它的本质是损害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应该推翻这种制度,实行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专政”。

保护多数人利益还是保护少数人利益,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理论的根本差别。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都注重保护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和中国传统思想吻合。

综上三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具有重大差别而与中国传统思想高度吻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存的土壤。

在20世纪初,中国处于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思潮五花八门,大家都在寻找一个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这其中,有复古思想,有全盘西化思想,也有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种思想一经传入,就深深吸引了广大劳苦大众。在进步青年和大批开明绅士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了的马克思主义,它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变成了中国人能够听得懂的理论,于是才能够逐渐影响大多数中国人。

可以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过程,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战胜“极少数人的利益”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战胜西方传统思想的过程。

至此,我们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功。

现在问题出现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出现在西方世界里,却和中国思维更相近?

这就需要分析它诞生的环境以及他的思想形成过程。

五、 马克思为什么像个中国人?

---独特的德国以及黑格尔的作用

马克思是个德国人。德国本身属于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德国又具有很独特的特性。

日耳曼文化中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服从和纪律。这一点与传统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体的文化具有差别。这也让德国在西方世界里一直很独特,从发起两次世界大战到战后的快速崛起,从严谨、纪律的个人特色到孕育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德国都显现出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差别。

德国文化中的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更接近。

另一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哲学家黑格尔。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非常大。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虽然多次批判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但通过这些批判,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有着深入了解。

我们阅读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可以发现很多中国思想的影子,甚至有学者干脆说黑格尔完全是抄袭了《道德经》,只不过把《道德经》变成了西方话语给述说出来。

黑格尔那个“绝对精神”就相当于老子的“道”。

老子说道的运动是“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黑格尔则用一个“否定之否定律”来命名。大同小异。

老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两极相生相克的思想,黑格尔谓之“对立统一律”。

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思想,黑格尔谓之“质量转变律”。

…….

当然,我们没必要去深究黑格尔到底是不是完全抄袭了老子,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黑格尔的三大辩证规律是黑格尔思想的 “内核”,这些内核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们就看到:德国在西方世界具有某种中国的影子,黑格尔思想也具有某种中国思想的影子,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具有中国思想的影子!所以它更适合中国的土壤。

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最后我们再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教条化、机械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后的产物。

我们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凭空从西方学来个“马克思主义”,然后再强加给了中国社会,而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是中国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创造和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就一直在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直在进行“中国化”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变成了中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时,又把工作中遇到的新成就,新思想不断转化成理论,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得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适应中国独特的国情。

从推翻国民党政权到随后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不断地中国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到了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世界优秀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思想的核心。

这将是一个跨越古今中外,包容了各种优秀文化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合到了中国现代思想体系之中。

最后,我们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了: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失败是因为西方缺乏它生存的土壤,而中国思维方式则是它的适合土壤。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成功。

第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思想体系,它更像一个中国思维,而且中国人也在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此,中国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不需要全盘西化。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蚂蚁BX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